光明网——基础教育如何顺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
2019年04月11日 发布人:党委办公室 撰稿人:光明网 摄影:光明网

光明网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04/11/nw.D110000gmrb_20190411_2-08.htm

光明网截图:

1.jpg

新闻正文:


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有哪些变化?未来学习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未来的学习对学校、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有什么要求?在日前开幕的重庆八中首届国际学习节上,来自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巴斯大学、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美国夏威夷普纳荷学校和香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知名专家学者,与重庆的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一起“华山论剑”,探索基础教育如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

 从学习知识到培养能力

重庆八中首届国际学习节的主题是“‘三创’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正重新定义人类知识和能力的价值,强化对知识机械记忆的教育将越来越没有价值,学习也必然要从学习知识转向培养能力,现行大班授课的集体教育模式很快将面临新挑战。”重庆八中校长周迎春说。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项目部主任理查德·艾尔默教授在现场交流时说,现在的学习注重信息积累和算法训练,随着信息量持续扩大,学生信息记忆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过程中的失败感也会越来越强烈。未来的学习应该是学习能力的学习,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人类5岁时的大脑细胞是13岁时的两倍,不是说人会随着长大而变笨,而是神经元的数量在参与和行动后会进行重组,有刺激的大脑会变得更加强大。体验和行动越多,大脑就会变得越强大。

“我们几个同学现在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不知道未来到底会怎么样。”正在重庆八中就读的一位同学现场交流时说。理查德·艾尔默建议青年学生多关注一些现实问题,尝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学校的教育改革要尽量做到与不同的学习主体同步,课堂教学要注重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李芒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营造环境,教育要避免因为过于追求效率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老师和家长要善于放飞学生,让他们的大脑充分释放,学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未知的问题,而不是像工业化生产一样培养学生。

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

“‘人工智能时代’网络就是学校,终端就是课堂,能者就是老师。类似‘慕课’等教育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生动和个性化的教育,也意味着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固定内容的学校教育正在向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员、任何内容的‘泛在教育’演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育、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基础教育将从现有的“以教定学”发展为“以学定教”,从“知识本位”发展为“素养本位”。

在袁振国看来,人工智能时代人才的核心素养包括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信息处理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这就要求基础教育着力培养“更具互动性的人”,相应地也要求教师和家长从知识灌输者、过程控制者转变成“缺点转化师”“综合评价师”“私房菜厨师”“实践动议师”“心灵按摩师”和“智能协作师”。

据夏威夷普纳荷学校高中部校长艾米丽·麦卡伦博士介绍,普纳荷学校在改革前通过走访和调研了解人们对基础教育的期望,排在前5位的是让学生“有清晰的目标”“能在行动中学习”“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展示个人能力”“有感知未来的机会”“有勇气进入陌生领域”。艾米丽·麦卡伦说,“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家长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个性体验和挑战现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统一标准的考试成绩。”

让学习走出学校

重庆八中首届国际学习节在一个以学校为中心,包括家庭、企业、社会机构、政府等在内的社区型环境中,让包括学生、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公众在内的所有学习主体以不同的身份、从不同的视角来共同研究和探讨学习。学校还通过自愿报名成立了学生评论团、家长评论团和教师评论团,每次讲座和现场交流都有评论团成员现场点评、互动。“我们创办‘学习节’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不只是学生的事,教育也不只是学校的事。学习和教育无处不在,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周迎春希望通过举办“学习节”,让更多的人参与、关注、了解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促进社区型学校和学习型社区建设。

学习节开幕前,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米切尔健康与教育政策研究所特聘教授赵勇、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赖春等专家,对重庆八中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进行一个星期的深入调研,与学校共同研发了一批鼓励创新、创造、创业的示范课。赵勇说,“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和教育不能再沉迷于信息的记忆,要通过学校营造环境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和经历。”

“我们把机器制造得越来越像人,为什么却把人培养得越来越像机器?”周迎春表示,学校将坚持举办“学习节”,让更多的学习主体参与讨论,对未来的教育、未来的学习有更多的思考,积极创新探索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人才需求的基础教育。

(本报记者 张国圣)

上一篇:伟大时代孕育伟大故事 精彩教育需要精彩讲述——我校成功举行第八届“我的教育故事”演讲暨答辩比赛
快 捷 访 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