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八中地理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简报——2020年地理青年教师阶段性教学成果展示暨校级赛课初赛
2020年11月6日 发布人:地理教研组 撰稿人:童明浩 摄影:重庆八中

2020年11月4日,高中地理教研组在沙坪坝校区举行了“青年教师阶段性教学成果展示暨校级赛课初赛”主题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由教研组长邓升宇主持,高中地理组的老师们全员到齐,都积极地参与到教研活动中。

为了充分贯彻学校提出的“教研组要提速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求,提升组内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落实学校提出的“高思维、大容量、快节奏”课堂建设理念。地理教研组设计了同课异构的比赛模式,让三位参赛教师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课堂设计,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本次教研活动既是对入职一年的青年教师作阶段性考核,为校级赛课选拔选手,同时也是参会教师的一次主题研讨活动,大家围绕地理课堂建设,深入探讨。

本次教研活动以教学水平考核方式开展,三位参赛教师10月初便抽到题目,并在在赛前做足了准备工作。在备赛过程中,同校区的新老教师之间也深入交流,为11月赛课活动做了充分的准备。

全体教师2_调整大小.jpg

为了提高本次教研活动的水准,赛课题目的设计和市级赛课模式接轨,采用课标的方式明确赛课课题。这给了参赛教师巨大的发挥空间,也让同教研组的老师们可以围绕主题相互研究探讨。三位参赛教师围绕“结合实例,解释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一课程标准进行课堂设计。由于这一主题内容选自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阶段的课程标准,所以除了内容难度较大以外,三位参赛教师还需要解读课标,并深入分析学生学情,将课题内容深入浅出的教授给学生,同时还要保证课堂的“大容量、快节奏、高思维”。在一个月的充分准备下,三位新老师呈现出来的课堂精彩纷呈,各有千秋。

一、教学成果展示


(一)曹娇老师授课

曹娇授课2_调整大小.jpg

本节课围绕重庆“山城”的山地地貌,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过程为:

1、读重庆地形图,观察川东平行岭谷地形特征,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塑造了重庆的山城地貌;

2、观察动画,理解软流层岩浆活动与板块运动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重庆“化石猎人”发现大量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内力作用挤压抬升,奠定地表形态基本格局;

4、小组讨论,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有哪些营造地表的外力作用;

5、结合重庆的自然地理环境材料,分析塑造重庆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么;

6、结合材料和本节课所学的内外力作用,分析嘉陵江小三峡的形成原因;

7、总结回顾课堂内容。

课堂反思:

1、课堂设计以内外力作用为主线,通过材料搜集到材料分析,再到总结筛选,在课堂和导学案设计中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2、课堂展现上还需要提高语言的准确度。

3、在知识的应用环节,设计了进行大三峡的成因分析,但是由于课堂节奏把控不到位,没有完成,还需要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控。


(二)李小倩老师授课

李小倩授课_调整大小.jpg

本节课以“渝公疑山”为主线,引导学生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过程为:

1、以重庆山城的网红基因导入;

2、山城因何成山?——“渝公疑山”;

3、岩浆运动与板块运动,地球的内力作用,水平挤压抬升,形成褶皱;

4、挤压作用,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5、中梁山顶部本应是拱起的山顶,却是巨大槽谷,为什么在背斜顶部出现槽谷?

6、橡皮实验,模拟褶皱背斜与向斜受力的不同;

7、读重庆地形图,结合所学,预测未来重庆地形将如何演变?

8、推导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地形倒置);

9、总结营造地表形态的力分为内力和外力

10、小组讨论嘉陵江小三峡的形成原因。

11、主题升华,从渝公疑山到渝公宜山。

课程反思:

1、课程中有知识和逻辑矛盾,但瑕不掩瑜。

2、从“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是山”到“愚公移山——渝公疑山——渝公宜山”,想贯彻人地观,但略显生硬和形式化。

3、课堂设计有了明确主线,课堂内容深度略显不足。


(三)高赛格老师授课

高赛格授课_调整大小.jpg

本节课围绕重庆武隆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深入引导学生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过程为:

1、以重庆武隆地区的美景导入,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什么?

2、读武隆地形图,分析武隆景区地形特征;

3、化石峡谷的海洋生物化石,反思何种力量使武隆地表形态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

4、板块运动,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作用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

5、天生桥、天坑的成因分析;

6、石头的心路历程,讲述内外力的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形态;

7、流水侵蚀的峡谷与宽谷对比,视频实验演示流水侵蚀过程;

8、结合材料分析石灰岩地区为何更易被流水侵蚀;

9、结合材料,分析武隆天坑的形成原因;

10、主题升华,因武隆喀斯特地貌的独特性,被收录进世界自然遗产。

课程反思:

1、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由于课题选自选择性必修一,应达到课程评价目标的水平四,但是由于上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结合学情,将教学目标降为水平三;

2、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综合思维应学会分析河流、气候对地貌的影响,区域认知应加深对重庆区域特征认知,人地关系协调认识到从古至今人类对喀斯特地貌的不断探索,地理实践力上,认识到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在课堂设计上多条主线,略显凌乱和思维量过大。


二、前辈引领

本次活动由高中地理教研组9位资深的前辈作为评委,对参赛的老师进行评分和点评。充分做到了前辈引领,加速青年教师的培养。前辈们通过对不同评价维度的打分高低,让参赛选手对自己的教学能力认知更到位,明确自己的优势和短板。同时,前辈们也在点评中无私分享自己在听课和教学中的感悟,让参会的教师都学到了宝贵的教学经验。

全体教师3_调整大小.jpg

(一)赵智老师点评要点

1、高中地理组教研氛围到位,三位参赛教师各有所长;

2、高赛格老师对学生学情分析到位。


(二)李秀玉老师点评要点

1、三堂课设计都别开生面,很有创意。曹娇、高赛格两位老师重视知识点分析和知识结构的梳理;

2、李小倩老师选取一个案例具体深入分析,学生体验更深刻,问题处理更细致。


(三)苏世延老师点评要点

1、教师上课应有激情带动学生,充满活力,“勾”住学生注意力;

2、课堂语言应精炼准确,简洁干净,生成语言要专业准确。在事前有所设计,让课堂语言更有表现力;

3、“高思维、大容量、快节奏”的课堂设计,在地理学科中应体现为综合思维和深入探究。本节内容选取小切口更容易深入探索;

4、在课堂的突发应对上,青年教师要注意针对学生课堂反映,能在预先设计之外,临场发挥出超越事前设计的专业性引导,这样更易在赛课活动中脱颖而出;

5、课堂设问应深入而准确,材料选取越简洁越好,问题设计有梯度,实现师生真交互;

6、课程设计的线索应具有整体性、顺畅感。在材料选取上,应注意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疑惑感,探究欲。



三、总结点评

教研组长邓升宇对今天三堂课作了总结性点评:

本次教研活动的设计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出发点是想为教研组的老师们创造可相互研究探讨的机会。课题选择上和重庆市市级赛课模式接轨,采用抽取课标的方式命题,选取了一节难度较大的课程标准。同时由于条件所限,本应在高二上的选择性必修一内容搬到高一年级课堂进行,客观上为赛课老师创造了处理课标的新难点。三位青年教师课堂把握到位,进步巨大,对我们学科组的资深教师也很有启发。

针对三位教师的课堂表现,邓升宇也做了深入点评:

三位教师的充分准备,课堂亮点突出。一是三位老师从案例情景入手,通过分析真实情景素材,整合课堂知识,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理念,也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二是注重课堂主题的升华,引导学生关注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三是课堂和学案设计别出心裁,材料展示非常充分。这些宝贵的闪光点都让参会的老师们受益匪浅。针对青年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邓老师也指出了不足与改进之处。一是青年教师应注重课堂情绪的感染,重点知识激情饱满,设问环节疑点重重,课堂要有情绪的张力、感染力;二是问题设置要有梯度和难度的变化,小步调设问,将大问题拆解成小问题,步步深入,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难点问题;三是针对本节课内容的选取上,将主线分为内力和外力作用两条线,分析一个具体地貌即可,让学生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如何进行的。


四、工作安排

教研组长邓升宇老师作了组内的相关工作安排。

(一)结合目前学校实际情况,今后部分教研活动可以校区为单位进行,教研活动要常开常新,做到教研活动的平常化;

(二)针对新教师成长,教研活动主题化,更加关注新教师成长;

(三)要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的便利,有机会更要多走出去学习;学科组老师要多交流,多分享宝贵经验,丰富学科组的资源共享,提升学科组的交流平台;

(四)针对新高考的选科模式,对高中各年级教学提出新要求,高一年级要有趣味性,兼顾思维量,高二年级要有知识性,拓展专业知识,高三年级要有系统性,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五)在考试命题上,要提高考试命题的质量,更具有科学性,严谨性,针对性;

(六)针对现在学生生源状况的变化,学科组教师要倒逼自己在各方面自我成长,尤其要注意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七)面对高考选科新形势,面对不同学生层次,不同选科搭配,地理教学要更加具有针对性;

经过一系列的教研活动,为组内老师们深入交流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面对新高考改革,学习领悟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让组内老师思考如何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互听互评,共研共享——记初三政治教研组教研活动
快 捷 访 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