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有“李”,书香育心——八中龙兴中学“龙兴讲堂”第四期暨“诗意校园”主题读书活动
2024年04月10日 发布人:八中龙兴办公室 撰稿人:韩睿 摄影:张晓鹏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4月8日下午,八中龙兴中学举办了以青春有“李”,书香育心——八中龙兴中学“龙兴讲堂”第四期暨“诗意校园”主题读书活动。此次主题读书活动邀请了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诗人李元胜先生作为主讲嘉宾,与全校师生分享他的诗歌创作故事及自然观察心得。重庆八中副校长兼八中龙兴中学校长付英、重庆课堂内外杂志出版社新媒体中心主任李涵斌、重庆八中学生处主任兼八中龙兴中学副校长贺先进等及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此次活动。

付英校长在致辞中首先谈及读书的重要性,并强调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苦读是基础,善读是关键。付英校长从以下三点分享如何进行有效阅读:第一,多读经典名著;第二,培养好的读书习惯;第三,学会阅读的方法,深入思考,带着问题阅读。读书不拘形式,学习改变人生。好的阅读是提升人们充实感、幸福感行之有效的手段。它带给我们智慧之光、心灵之美、和谐之乐,赋予我们智慧、包容、创新的力量。最后,付英校长呼吁老师和家长带头读书,修身养性,并带着全体听众温习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

付英校长致辞

李元胜先生首先分享的是一首诗诞生的故事,即他写作经历的线索。李元胜先生从写诗的人的角度谈及如何写诗,以及写诗的人在写诗的过程中是怎样的一种工作状态。接着,李元胜先生讲述他与“诗”的缘起——他在18岁时的一次夜读,改变了他的人生。随后,李元胜先生讲述在1985年开始的两年集中在语言技艺上的苦读。他于1986年创作第一首诗“给”,是他于中国诗坛的敲门砖,这首诗用口语的方式写,按照音节结构写来表达出人与人的空间感。在讲述两年苦读的过程中,他提及中学里的“技术型阅读”的重要性——虽然枯燥艰苦,但影响一生。20世纪90年代,李元胜先生开始“去风格化”,他认为“去风格化”的诗更容易被翻译,更容易被理解。“去风格化”让文学习惯、修辞习惯让步于诗歌本身。之后,李元胜先生分享了他十年的野外考察的有趣经验,并介绍了自己多年来在自然观察方面的成果。他如何通过与昆虫、花卉等自然界生物的亲密接触,获得创作灵感。最后,李元胜先生为全体听众分享了多首诗,例如《青龙湖的黄昏》《黄河边》和《玛曲》。《青龙湖的黄昏》这首诗对他而言是一个转折点,因为治好了他的怪癖——靠着书架才能写诗。《黄河边》的结构是一个漩涡,而在《玛曲》中,李元胜先生写出了喜欢的诗句,并献给自己的少年时代。

李元胜先生带来主题演讲“我是这样写诗的”

学生认真聆听并记录

进入提问环节,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李元胜先生耐心解答,并提出重要观点——好的作品是好的材料和好的写作工具匹配在一起。初高中阶段仍然是文本细读,学习写作技术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不要求自己写出多么好的诗,而是掌握好规律和多积累。

与作家互动环节,学生踊跃提问

付英校长为李元胜先生颁发荣誉讲师聘任证书

李元胜先生为学生亲笔签名

领导与嘉宾合影

上一篇:辰龙登甲第少年上春山重庆两江八中举行第九届田径运动会
快 捷 访 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