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截图:
新闻正文:
10月25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学教育研讨会暨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第37协同组第三次会议在重庆八中渝北校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学者,围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等相关主题,探索新时代深化科学教育的途径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学教育研讨会在重庆八中渝北校区举行。学校供图
从4个方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涵养科学精神
重庆八中党委书记、重庆八中教育集团总校长周迎春在致辞中称,新时代教育面临三大问题:即如何在保持优良升学水平的同时更好地涵育学生的理想信念,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如何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学习力和面向未来的学习力;如何进行教育创新,不仅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具备面对未知挑战的勇气和面对不确定未来的坦然。
为此,学校提出了新时代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四高”战略,即高品位的特色发展、高质量的拔尖培养、高水平的集团办学、高起点的远程教育;同时聚焦融合教育、英才教育、“三创”教育、智慧教育等“四个教育”推进学校特色发展。
“中学科学教育一方面是指,在包括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科技等与科学高度相关的学科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培育;另一方面,也泛指在所有的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涵育。”周迎春表示,面临新时代科学教育,该校一是在所有学科的课时课程教学中,凸显了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的培养;二是创新构建更加注重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形成的实验教学范式;三是打造更加呼应时代需要的科技教育活动课程体系;四是通过场馆体验、科学实践等打造特色的行走科学课堂。
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研究和解决科学问题
“科学教育是增强人才创新力,夯实科技支撑力,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力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市教委副主任江鹏称,近年来,重庆坚持将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重要抓手,多学科渗透,多方位探究,多行业参与,把科学教育加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加到社会大课堂各领域,推动科普加科创双轮驱动,形成校家社一体化构建,小初高大贯通式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各中小学校、高校、企业要多主体多领域多模态协同联动,聚力打造没有围墙的科教资源保障体系,没有边界的科教综合课程体系,没有定式的科教多元评价体系,加快构建科教科创相融相促的育人新生态,引领学生奔向科学殿堂,爱上科学的味道,从小播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种子。
首批科学教育实验学校要持续迭代科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改变重知识掌握,轻创新训练,弱技能实践的现象,将静态课程内容与动态科学创新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参与到火热的科学实践中来,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研究和解决科学问题。
让语文、数学、历史甚至音乐、美术教师,也参与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来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丁邦平在专家讲座中,介绍了美国、英国、德国科学教育的相关经验,提出了自己对“大科学教育”的理解以及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丁邦平认为,所谓的“大科学教育”就是新时代我国科学教育为适应大科学和大教育而提出的新兴科学教育,它拓展了科学教育课程和教学范围,整合了科学教育不同的途径与方式,提升了科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
在丁邦平看来,开展“大科学教育”,科学教育试验区要思考如何在区域层面开展“大科学教育”实践探索,形成“大科学教育”实践模式。科学教育实验校需要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和评价上开展大科学教育,让语文、数学、历史甚至音乐、美术教师也参与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来,合理有效地利用社会科技资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具有高科技素养的现代公民。学校层面开展“大科学教育”首先需要思考“大科学教育”的目的——培养具有“大科学教育”素养的人,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构建大科学课程。
要在双减背景下做科学教育的加法
北京十一学校党委书记田俊称,有国内学者指出,目前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4个问题:第一是重知识技能,轻探究实践;二是忽视应用、质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三是青少年科学兴趣、科学信念、科学的自我效能感不高;四是青少年从事科学事业的意向也有一些低。
田俊分享了该校科学教育的实践与经验,第一就是丰富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资源包向学生开放;第二在课堂内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为联盟校有科学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补充课程;第四成立科创中心,为学生发展搭建更多科创的平台;第五链接和延伸社会资源,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和发现兴趣,例如开展科学教育领域的名家大师进校园活动;第六在双减背景下做科学教育的加法,例如校园要有更加多元丰富的校园生活和宽松的环境,不给老师节节攀升的指标等。
要给足学生自主的时间,自主的空间
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陆峰磊以《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卓越发展》为题,分享了该校科学教育的实施路径。
他称,该校建立了丰富课程,搭建了三高协同育人的开放性资源平台,构建了主体多维,方式多样,挑战进阶的多元评价体系。该校的科学教育的课程面向人人,面向不同的个性特长,面向不同发展方向和水平层级的学生。
学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给平台,给资源,给精力;要给足学生自主的时间,自主的空间。
基于校情、学情、师资,迭代升级现有课程
成都七中副校长赵敏作题为《探索中递进 传承中创新——成都七中科技创新课程的思考与实践》的主题分享。
“科技创新课程不是另起炉灶,不是从头再来,而是基于学校的校情、学情、师资来迭代升级现有的课程。”赵敏称,该校建设“循创”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遵循育人的客观规律,注重创造、创新。
她解释,“循创”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学科建设,挖掘学科课程当中的科技创新教育的元素。践行因材施教,创建了三类并行的培养模式——面向全体的普及课程、激发兴趣的特色课程和拔高专长的定制拓展课程。同时,重视实验教学,强调开拓眼界,引领师生关注科技前沿,在课程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用科学家精神培根铸魂。
此外,她特别提到,要强化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启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一定落实科学及相关学科教学装备配置的标准,加强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一定要在教学中凸现学科的核心素养。
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重庆八中校长卿知人以《创新驱动,循道求真——重庆八中科学教育的建构与实践》为题,作了主题分享。
卿知人介绍,近年来,该校构建了“1336”科学教育体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作为核心目标,以实施科学普及、特长发展和拔尖培养三个层次的融合教育为举措,通过学科课程、科普活动、研学实践、科技社团、高校共育、科技竞赛等6个教学路径,逐步形成了一个跨学科跨学段融合的创新的大科学教育体系。
“未来我们将以人工智能与科技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契机,进一步深化科技教育。例如,AI学伴和AI导学应用,AI技术助力科学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等。”卿知人说。
论坛上,澳门培正中学创新科技主任刘冠华分享了该校作为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贯制学校,在科技教育的实践中探索的一种可行的有效路径。
广州二中教师颜丽娟以《中学科学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以广州市第二中学为例》为题作发言。她指出,学生的目标性或者是学习方向性更强的情况下,对学科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基于此,该校开发了“1+1+1”的科学教育的课程。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蔡杨
主编:李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