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84岁院士对话重庆中学生:从事科研工作,没有这4个“求”不行!
2024年10月28日 发布人:党委办公室 撰稿人:新重庆(重庆日报) 摄影:新重庆(重庆日报)

新重庆(重庆日报)截图:

新闻正文:

你以为科学家功成名就后就躺平了?也许他比你还“卷”!“活到老、学到老”!你以为科学家做的研究都是“高精尖”?也许他正在研究鸳鸯锅、九宫格!你认为从事科研工作苦不苦?苦,但是科学家不怕苦!

10月25日,2024年重庆市科协年会专项活动——院士专家与中学生对话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渝北校区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电子电信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鲸,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刘作华,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代方银三位院士专家,与千名重庆中学生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对话。

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责任,他毫不犹豫走上“跨界”之路

今年84岁的陈鲸院士是安徽怀宁人,1963年大学毕业后,他就从合肥到了成都工作,至今已61年。

作为我国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他主持研制完成了中国首套卫星频谱监测管理成套设备、中国首套空间监视系统,联合主持设计研制完成的中国首套卫星遥感数据信号接收处理系统,为我国通信技术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其实我原来大学学习的,是跟广播电视相关的,跟现在干的,基本上不是一回事儿。”刚一开场,陈鲸院士就分享了自己“跨界”的经历。

▲ 陈鲸院士作分享。首席记者 张亦筑 摄

“在那个年代,我心里想的就是‘祖国需要什么你就做什么’,而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责任。”陈鲸院士说,为此,他毫不犹豫地踏上了“跨界”之路。

在他看来,作为科研工作者,求真、求实、求新、求精的精神至关重要,要为科学献身,没有这4个“求”不行。有了这4个“求”,才能为科技强国作出更多贡献。

此外,他还告诫在场的中学生,要博览群书,才能从中不断积累,厚积薄发。“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你不学习是不行的,我自己现在也还在学习。”陈鲸院士说。

要经得起成功,更要经得起失败,在失败中不断成长

“我做的科研工作,概括起来就是三件事:仿生、仿照、仿真。”刘作华分享道。

多年来,他带领团队致力于解决复杂的化工行业难题,比如提出增强流体扰动的随机性仿生刚柔组合桨混沌强化方法,研制出仿生刚柔组合搅拌桨,应用于机械搅拌中,能实现高效节能混合,让功耗降低30%。

▲ 刘作华作分享。首席记者 张亦筑 摄

这样看起来“高精尖”的研究,其实源于生活中的观察和发现。

“有一天我上课,在课间休息时,看到有两只天鹅正在湖面上悠闲地游弋。”刘作华举例说,正是眼前这波光粼粼的湖面效果,让他突发奇想,对搅拌浆进行了改造。

另外,他介绍,重庆火锅有单锅、鸳鸯锅、九宫格,比如鸳鸯锅的结构,是一个很典型的太极结构。他们研究之后,也把这种结构应用到工业上,改变了传统搅拌桨的结构,让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一路走来,您的研究成果产生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这当中有过失败吗?”现场,暨华中学高二学生朱禹铭问道。

“有。”刘作华不假思索地回答。在他看来,在科研的过程当中,失败是常有的事情。要让实验室研究成果走到中试、再到产业化,这个过程很漫长,经常都会遇到失败,他们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

不过,他补充道,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做的就是坚持,“要经得起成功,更要经得起失败,在不断的失败中成长。”

为了科学梦想,依然要重新出发,与年龄无关

“蚕桑和丝绸之路,对世界的影响是超乎人们现象的,但是,在整个20世纪,我国的蚕业科学技术是‘灰头土脸’的,都是在跟踪国外先进。”代方银在分享中说道。

他表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打好种业翻身仗,突破“卡脖子”技术,才能真正实现产业振兴。

为此,代方银所在的西南大学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的带领下,数十年来致力于家蚕遗传资源研究,到本世纪初,建成世界最大家蚕基因库,目前活体保存家蚕资源品系超1200份。以基因库强劲支撑家蚕基础前沿(基因组)和育种应用研究源头创新,让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世界领先。

▲代方银作分享。首席记者 张亦筑 摄

“以向仲怀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为我国蚕业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接力棒已经传递到我们手里。”代方银说,2018年时,他开始带领团队开展家蚕泛基因组研究。2022年,首张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绘制完成,让中国又一次震惊世界。

做科研很辛苦,不过,代方银从来不觉得苦。“我的家乡在贵州,我的家就在梵净山脚下,从小就在山里爬,让攀登成为自己的习惯。老一辈科学家把这份事业传承到我们手上,我们也要再创辉煌。”他说,如今,他已经55岁,但他依然要重新出发,“因为科学梦想,与年龄无关。”

活动现场,三位科学家的精彩分享与互动,把活动氛围一次次推向高潮,热烈的掌声一次次响起。

“与科学家们直接进行对话,是一次宝贵的机会。”重庆八中高一学生刁妍尹参加活动后兴奋地说,科学家们不仅在科学知识层面为大家答疑解惑,更是以自身的智慧和经验,点亮了大家心中的科学梦想。“我将把他们身上的科学家精神,内化为自己成长、成才的动力。”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蔡杨

主编:匡丽娜

审核:李珩

上一篇:人民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学教育研讨会在重庆举行
快 捷 访 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