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电子版截图:
新闻正文:
教师陈俊指导学生参加活动
学生参加重庆市江北区中小学生科技节活动
近年来,为积极应对未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重庆八中宏帆中学紧跟时代步伐,致力于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全面提升。学校聚焦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不仅严格遵循科学教育学科课程标准,还充分利用并整合学校基础资源,积极与现行课程改革深度融合,通过创新实施“三个结合”策略——结合学校日常教学、结合课程改革需求、结合特色活动资源,有效推动了人工智能在中学科创教育中的实践与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展现了学校科创教育的精神风貌和实践成果。
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学校基础资源
自2008年建校以来,学校通过“新的培育目标、新的课程体系”,解决科创教育目标、内容等滞后的问题。推动大中学校联合、多学科交叉融合,建基地、建课程,解决了面向产业发展封闭性的问题。开展柔性链接课程模块教学、跨校联动,实现了从传统科创教育模式向人工智能素养导向新模式的转变。学校组建由计算机、电子技术、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60多名优秀科技辅导员构成的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科学素养和教学能力。学校与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深度合作,组成科技创新教育联盟,为学生搭建起一座通向全面认知世界的桥梁。
与时俱进,全面对接现行课程改革
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特点,大力推进基于任务式、项目式、问题式学习的教学,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实施常态化教学与评价。按照新课改要求,提升实践课程比重。例如,在力学原理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桥梁结构设计”,学生分组合作,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并搭建能够承受特定重量的桥梁,深化对力学原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更新“模块化软硬件+应用场景迁移”创新实践平台,开发出4个系列“模块化、通用型、易迁移、可拓展”的科创套件,供全校学生使用,形成开放、前瞻、探究式的实践环境。建立“三维六素”智慧评价体系,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三维”指学科成绩、实践与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六素”包括知识理解、技能掌握、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社会责任感、成果展示。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全面、客观、精准地评价学生表现,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助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寓教于乐,深度融合特色活动资源
学校秉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将科学教育与信息科技、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统筹安排,一体实施。构建“人工智能+科学—工程—技术”科创实践培养体系,自主研发人工智能创新实践套件和在线编程平台,形成了大—中贯穿式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组织教师编写出版《中学生机器人原理与设计》等两本专著,涵盖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设立人工智能专题兴趣小组,如机器人社团、编程社团、创新社团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参加。结合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以数、物、化、生、地、技术学科为基础,整合实验室、科技室、信息机房等硬件资源,依托重庆市“智慧教育”学科群、光电工程重点实验室及教育信息资源,学校建立了“创智创未来——中学科创教育孵化基地”,为有潜力的学生提供资源和指导,支持他们开展前沿科学探索项目,如信息编程、机器人技术等。
学校联合重庆师范大学龙兴明教授科普工作室共同研制的系列科创教具在TI杯202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线下培训会现场展示,被评为“重庆英才·智创未来”创新创业路演优秀项目,在2021年重庆市党校科创研修班等10余场大会上作学术交流。多次接待来自印度、泰国等国家的校长访问团,学校研发的产品被国内多所高校、职业院校和中小学校及多个社区使用。2024年,学生在省级以上科创竞赛中荣获奖项112项,其中,3人获国际金奖,13人获全国一等奖,7人获全国二等奖。(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