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脉传承:前浪后浪共奋进——重庆八中名师论坛高中生物精品课活动
2025年04月2日 发布人:教科室 撰稿人:邹小川 摄影:现教中心、教科室、生物教研组

2025年3月,重庆八中校园内,春光旖旎,万物欣然。重庆八中“名师论坛暨精品课展示”活动生物学科分场在沙坪坝校区如期举行,现场气氛热烈非凡。此次活动围绕“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习发生”的核心理念,深度开展精品课堂教学研究,为师生们呈现了一场知识与思想交融的盛宴。

当日,高二年级的周健老师以《水稻杂交育种》为课题,为现场师生以及云校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课后由陈兰老师主持,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研讨。活动现场,嘉宾云集,重庆八中卿知人校长、梅家烨副校长、教科室陈航主任、鄢斌副主任、英才中心李海龙副主任,行政办公室赵心怡副主任等领导出席。同时,重庆八中全体生物教师以及云校教师齐聚一堂,共同参与这场教学研讨活动。

周健老师进行授课

陈兰老师主持

《水稻杂交育种》在必修二育种板块中占据重要地位,“杂交育种”作为高中生物学育种知识的开篇内容,犹如基石,为后续“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等教学内容的展开做了坚实铺垫。然而,这部分知识内容复杂,涉及不同水稻“系”的选择与杂交,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挑战。课堂伊始,周健老师巧妙地以马达加斯加钱币上印着的杂交水稻图案为切入点,还向学生展示了真实的钱币实物。这一新颖的导入方式,瞬间点燃了学生们的好奇心,成功激发了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浓厚兴趣。随后,周老师循序渐进,自然地引出杂交水稻的研发历程。针对雄性不育水稻的形成方式,他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深入思考如何将一株雄性不育株进行扩大培养,进而获得“不育系”,并逐步推导得出“保持系”和“恢复系”,由此,水到渠成地引出三系杂交水稻技术。在学生们初步掌握三系杂交水稻技术后,周老师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进一步深入剖析,指出三系杂交水稻存在育种周期冗长繁杂的弊端,并顺势提出“如何简化这一过程”的问题。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周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深入理解二系杂交水稻。二系杂交水稻利用温度和光照控制育性,其中不育系具有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双重特性。但周老师并未回避二系法存在的问题,他向学生们详细讲解了二系法育性不稳定、易受天气影响、不适合大田种植等缺陷。随后,他引入了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详细阐述了该技术借助基因工程手段有效解决上述难题的原理。整堂课逻辑严谨,犹如一条紧密相连的链条,各个教学环节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周老师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知识融入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分析资料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生成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周老师还巧妙地融入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课堂开篇以马达加斯加钱币引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彰显了我国在杂交水稻领域的国际地位;通过亲本种售卖判刑的真实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此外,周老师巧妙地融入科学史,引用一首诗生动讲述袁隆平院士的科研历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有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还在磨砺科学思维、淬炼科学探究精神、涵养科学精神、培育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课堂节奏把握精准,流畅自然,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教学内容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师生们沉浸其中,收获满满,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喜悦。

李俊丽老师进行评课

课后,沙坪坝校区高一年级生物备课组长李俊丽老师率先对周健老师的课堂进行了点评。她对这堂课的高度赞誉,认为该课程完美契合“双新”背景下新课改的理念。李老师尤其赞赏课堂设计中水稻杂交技术层层推进的过程,她评价周老师具有卓越的教学转化能力,善于将抽象的“科学问题”巧妙转化为贴近学生认知的“教学问题”,精心构建起逻辑清晰的结构化问题框架和充满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这一创新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思维方式转变方面,无疑是一次大胆且成功的尝试。李老师还深入提炼出周老师课堂的核心问题主线:其一,如何巧妙利用杂种优势提高水稻产量;其二,怎样借助雄性不育株制备杂交种子;其三,如何运用光温敏核不育系简化育种程序;其四,怎样利用核雄性不育基因构建杂交水稻的制种和育种体系。并且,每个核心问题下都精心设置了3 - 4个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够驱动学生主动学习且便于理解的基本问题。再加上课堂教学中随机生成的追加问题,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的思维含量,显著提升了教学效率。

何松老师进行评课

紧接着,初中部的何松老师从专业角度对周老师的课堂进行了深度点评。何老师凭借深厚的植物学专业知识,充分认可周老师对水稻杂交方式与豌豆杂交方式区别的讲解。他指出,周老师在课堂上对杂交水稻技术更替的阐述,思维逻辑如同一幅清晰的画卷,徐徐展开,让学生们能够轻松跟上思路,有效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整堂课内容充实丰富,思维严谨缜密,能够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高度专注于课堂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何老师还特别对周老师在教室两侧张贴教学用具的创意做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种方式营造出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海洋,沉浸其中,感受知识的魅力。

周健老师进行讲座

之后,周健老师开展了一场主题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融合拓展课实践与思考——以《水稻杂交育种》为例”的讲座。在讲座中,周老师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他介绍道,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高度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与发现过程。他分享了课堂设计的初衷,强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像探险家一样,逐步发现知识的规律及其内在联系。随后,周老师详细介绍了学习含义的四大属性以及学习层次。他还毫无保留地分享了选择该课题的心路历程,主要是基于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深入观察和分析,从而精准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他特别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处理好高中教材和大学教材之间的融合关系,既不能局限于教材,要适度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又不能脱离教材的核心内容,最终还是要回归教材,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整个课堂设计全面且深入地落实了生命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为在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经验,让大家受益匪浅。

孙晶老师进行讲座

紧接着,初中部的孙晶老师带来了“关注学科素养培养,促进初、高中融合教育策略”的精彩讲座。孙老师将讲座的重点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这一关键领域,深入剖析了初中教师在助力高中学段学习发生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他指出,虽然初高中的核心素养在具体要求和侧重点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在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本质方面是一脉相承的。例如在探究实践方面,既涵盖高中阶段的学科选择、大学的实践探索,也涉及高中的社会责任和健康意识培养。孙老师强调,高中阶段对学生在思维复杂程度、科学探究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更细致。因此,初中生物学教师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应依据高中核心素养要求,提前规划并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孙老师还通过深入分析高考试题,进一步阐述了初高中教学与知识的融合策略。他以实际高考例题为切入点,详细解读了高考试题中图表分析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在初中阶段就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此外,孙老师还结合初中教材中的孟德尔遗传定律与高中教材的衔接点,详细讲解了融合衔接教育的方法和要点。他的这些理念和方法,为在场的初高中生物教师打开了新的教学思路,引发了大家的深入思考和热烈讨论。

荣海老师进行分享

随后,生物教研组长荣海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阶段性总结。他首先向授课及分享的教师表达了诚挚的感谢,感谢他们为本次活动精心准备、无私奉献。同时,他也对跨越大半个重庆前来参加会议的老师们表示了衷心的感谢,感谢大家对学校教研活动的大力支持。荣老师介绍了目前组里“融合课程”项目的进展情况,展示了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鼓励初高中老师们积极投身到项目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他希望组内教师能够深入学习融合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持续学习、勇于创新,为推动学校生物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贡献力量。

鄢斌主任进行分享

最后,教科室副主任鄢斌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面总结。鄢主任首先强调了化学学科和生物学科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指出在教材中,两学科的许多知识相互渗透、相互关联,如同交织的网络。他对周健老师“经历是一种财富”的观点以及高质量校本课程建设的设想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些观点和设想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他高度赞扬了孙晶老师“眼光放长远”的教育理念,认为这与学校融合教育的理念高度契合,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鄢主任进一步为与会老师深入解读了学校融合教学的理念,强调了“名师引领”对备课组发展的关键作用。他鼓励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积极借鉴本次活动的经验,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为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而共同努力。

与会老师照片

此次活动中,八中教师们积极探索、深度思考,他们的智慧汇聚成一股奔腾不息的清泉,流淌进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心田,为推动教师教学方式改革、促进学生学习策略转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相信在这股动力的推动下,重庆八中生物学科的教学水平将不断提升,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上一篇:重庆日报——拓展学生全球视野 这场主题讲座探讨“全球胜任力”
快 捷 访 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