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哲学社会科学著名学者、上海大学肖瑛教授走进重庆八中沙坪坝校区,以《社会学在AI时代的新人观》为主题,为高二年级师生带来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的讲座。肖教授指出,社会学在技术浪潮中需回归费孝通先生 "从实求知" 的传统,警惕将人类型化、模型化的研究倾向。当算法开始定义人类情感,社会学的使命就是守护人性的温度。本次活动由重庆八中教务处副主任、高2026级年级副组长谢凯老师主持。
肖教授通过AI工具的应用案例,揭示了技术革命对传统学术的冲击。但在课堂实验中,学生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展现的人文洞察力,反衬出AI在信息生成与批判性思维上的局限。"人类最珍贵的创造力,永远在于突破现有框架的新信息生产。" 肖教授强调,AI应成为人类创新的协作者而非替代者。
讲座深入剖析了社会科学与数学的思维分野。肖教授指出,数学作为处理信息的基础工具,在重建个人主义社会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社会学则需在法国大革命式的结构裂变中,寻找个人价值与社会规范的平衡点。“社会学的本质,是理解个人意愿如何被社会结构塑造,又如何反塑社会。”
在讨论AI对特殊群体的帮助时,肖教授提出 "关爱与独立的辩证关系"。他认为社会学应警惕过度技术中介化带来的人际关系抽象化,回归费孝通先生 "从实求知" 的传统,关注普通人的真实生存状态。当谈到费达生推动江苏农村现代化的实践时,教授特别强调女性研究者在技术传播中的独特作用。
从川普与拜登的利益观差异,到三门县珠岙村四代农房的代际变迁,肖教授探讨了社会转型中的个体适应。肖教授通过费孝通夫妇的山地调查日记,展现了社会学研究在环境协调、文化理解中的深层价值:真正的学术关怀,在于看见每个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成长。
这场讲座不仅重构了AI时代的社会学坐标,更提醒我们:在算法编织的数字牢笼外,永远存在着人性的温度与思想的灵光。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社会学者需要回归社会学的应有思维,重建“我看人看我”和“人看我看人”的方式。其中的一个重要路向,是转身以各种具体人群的“生存”为主题,以“大己”为对象,以“将心比心”为方法,在扎实的文献和田野研究中,探索人们“心安”的密码及其现代困境和可能出路,也将自己带出“孤独个体”境地。社会学的使命,正是在技术浪潮中守护这份文明的多元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