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八中修远大讲堂第12期——重庆八中特级教师解读卓越课堂密码
2025年04月8日 发布人:教务处 撰稿人:桂静新 摄影:现教中心

3月28日晚7点,两江八中修远大讲堂第十二讲在新校区阶梯教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重庆市第八中学校副校长、正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张泽勇主讲,主题为《新教学:以学为中心》。作为全国中语会理事、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张校长结合当下教育热点与一线教学案例,深入剖析了新时代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与实践路径,为在场教师带来了一场思想与实践并重的教育盛宴。

当“985 家长” 输给四年级数学题教育语境正在重构

深圳南山区一道四年级数学题引发全民热议:“下列成语中所描述的事件,哪一个发生的概率最小?”备选项包括 “海底捞针、瓜熟蒂落、旭日东升、水滴石穿 ”。对试卷上诸多试题,许多高学历家长直呼“看不懂” ,甚至引发“教育超前 ”的质疑。而在重庆二诊语文卷中,一道对比鲁迅与贾平凹笔下“闲人”形象的阅读题,也让不少高三学生铩羽而归。

这些看似偶然的教育事件,实则折射出深刻的时代变革。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教育已然改变。张泽勇指出:我们正在培养的不是适应过去的人,而是创造未来的人。 所以教师需要深度理解“教育语境”,提升自己的教育认知。也就是要理解当下时代语境、家国语境、学校语境,不仅是要全面育人,更是要高品质育人。

高质量教育:从时间抢夺到内涵深耕

张泽勇分享了自己对于高质量教育的理解,他认为“课”是体现学校价值最重要的载体,我们必须优化课堂。要优化课堂,就必须回到课堂的原点,也就是我们的教育应是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我们的教学应是以学为中心,促进学习发生。他指出当下课堂的4大困惑:核心素养如何落地在课堂?“任务群”学习到底是怎么学习的?“大单元教学”到底是什么?“教学评一体化”怎么操作?张校长并没有用高深的理论知识来回答这些困惑,而是通过一个个发人深省的课堂案例来展开。

如一道地理题:分析老人们在川藏线骑行途中的不利因素,以及为川藏线骑行设计装备清单。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却包含着气候分析、地理环境、生存技能等多维度考量。这种教学实践,正是 "以学为中心" 的生动注脚。在政治课堂上,针对一个劳务纠纷的仲裁案例,张校长给出了四种不同的课堂活动设计方式,不同的设计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思维的提升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由此得出课堂的逻辑应是以老师的“教路”去顺应和引领学生的“学路”,课堂的出发点应是基于促进学生发展的问题,而着力点则是在激发学生参与的活动。课堂应当促进学生学科实践,也就是让学生像学科专家一样去思考与行动,在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而在这种学科实践中,教师的角色是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生表现的观察者、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的指导者。

问题价值:培养创新素养

一个好的教学问题会指引学生走向更深度的学习,张校长为大家分享了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的特征:首先,问题应是紧密结合学科目标、提升学生素养;其次,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提升学生兴趣;然后,问题活动要基于学生经验、激发学生行为;同时,问题要有新颖性、挑战性、关联性,应是蕴含内在逻辑,符合思维规律。

他分享了基于挑战性的问题到给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的思维四步:准备、酝酿、豁朗、验证。其中很重要的是具有专注的态度、勤快的习惯、意志力等行为素质,以及具备耐心、信心、恒心、勇敢、开放的人格品质。

张泽勇校长的讲座,既是对传统课堂的深刻反思,亦是对未来教育的坚定展望。在“以学为中心”的浪潮下,唯有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觉醒的阵地”,教育才能真正回应时代的叩问。正如他所说:“高质量教育不是口号,而是每一节课的深耕。”这场讲座,无疑为两江八中乃至更多教育者点亮了一盏改革的明灯,我们坚信,一场关于课堂的思维革命已悄然启动。


上一篇:重庆八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度名师论坛暨精品课展示活动(英语组)顺利举行
快 捷 访 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