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习发生”重庆八中语文组名师论坛在于4月1日在宏帆阶三举行。
重庆八中宏帆中学校初2026级袁迪老师带来《聚焦核心知识,自主阅读实践》——自读课文《登勃朗峰》。本篇为自读课文,在本单元此前几篇教读课文中,学生已对游记有了基础的把握了解,本节课堂也充分给予学生结合所学展示的空间。课堂由以下几个任务组成:
任务一为结合《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的学习经验,自主拟定自主课文《登勃朗峰》的学习目标,学生理顺出“寻所至、赏所见、悟所感 ”以及“独特写法”两个入手点。任务二为自主选择阅读方法,学生给出赏析批注、关注阅读提示、查阅资料知人论世等方法。任务三为自主进行学习实践,首先请二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寻所至”导图,并请其他同学赏鉴修改,其次围绕学习目标,自主展开学习,也可以合作讨论,以“我尝试达成( )学习目标,我读出了( )”为句式分享表达,学生思维碰撞,言之有物,课堂活跃,充分与旧知识相勾连并产生新知,在此环节,袁迪老师与同学们共同梳理出“上山”的散文笔法和“下山”的小说笔法等独特写法等内容。
结尾部分,袁迪老师引用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中“一个人从旅行中得到多少,不在于他去过多少美丽的地方,而在于他在一个地方发现了多少美丽的故事,遇到有趣的人”
以及罗丹“美丽的风景之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舒适的感受而是由于它能引起人们的思想”等佳句,引导学生借助马克吐温的成长经历、社会背景与时代特征,体会其敏锐而深刻的批判意识与粗犷直率的美式幽默风格,也让同学们对此前所学的其他游记产生新思考与新理解,并贯通古今,探讨了古代游记与现代游记的区别。
课堂最后,袁迪老师向同学们表达,自读课文是建立在讲读课文和课外阅读的桥梁,而观世界,才有世界观,也勉励同学们阅读更多好游记,书写自己的旅行记忆。
整节课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和课文旁批来思考与生成。
课后,袁迪老师介绍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并对跨学段教学分享心得。
第一部分为分析自读课文编排及教学现状,指出教读课文重在教师引导,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获得体验,自读课文是教读课文经验的应用,是课外阅读的准备,整本书阅读仄重在以多篇文章或整本书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第二部分为自读课文教学的目标、内容、重点,指出要树立单元整体安排的意识,要从不同方面来丰富主题内容,共同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强调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并不影响教师“教”的角色和价值的体现,自读课文教学要从学生的分享中发现他们自读中值得肯定的方面,对认识不到位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引导,又给出了自读课文教学策略以及实践案例,例如巧用阐释型、赏析型、疑问式、补充式、感想式、联想式批注以及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等,还可设计自主学习单引导学生自读。最后,袁迪老师恳切表示,青年教师应在种种风潮中保持内心清静,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
在教师点评环节。初中部王淑明老师表示,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习真实发生,核心在于“让”,让学生自己去明确学习目标,教材的板块化特点,利用自读安排,大胆放手,关注导语,依体而定,依文而定,行课中“让”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渡更多的话语权,让学生有话敢说,问题设计雕琢,让学生有话能说,搭建思维框架,加以此前已有知识利用,让学生有话可说,加以点拨与肯定和评价的多元化,完成对学生个体的长期跟进。
高中部安秋萍老师表示,本节课有本而来,循序渐进,在学习过程中有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感受,同时也有的放矢,对于课堂的调整对于学情的掌握准确,更有法可循,策略明确、可行性强,语文教学是一个整体,每一个单篇共同形成一个体系,让教学中要学生有能力提升,学生在考试时能参考的只有文本,日常要培养学生调动所有资源去向文本要答案,学生的能力在我们一节一节的培养当中。
重庆八中副校长张泽勇在点评中表示,在本节课中感受到了语文的原味,返璞归真,守正创新,这是一个变幻与奇幻的时代,各种思潮与方法论蜂拥而至,乱花渐欲迷人眼,而“真”与“璞”的本质,即为“何为教学?何为语文?”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习发生,教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无论讲读还是自读都是如此,以“学”为中心,“学”即为学生、学习,那么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未来是什么,链接现在和未来的过程当怎样,便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学习”可分为情境、任务、活动、效益,层层递进,融会贯通,更要以义务教学课程方案为依托,关注学习过程出处,并注意教学评的一体化处理。
当思想的星火在此汇聚成炬,我们愈发坚信语文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而非灌输,在于深耕而非速成。这场关于学习过程的探索之旅,让我们重新审视课堂中每一个思维跃动的瞬间、每一次语言生长的轨迹。教育不是雕刻时光的利刃,而是润泽生命的甘泉。让我们以智慧为舟,以爱心为桨,在语文教育的江河中守护每个生命的独特节奏,让知识在对话中生发,让素养在体验中沉淀。愿我们都能成为点燃思维火花的引路者,在关注"学"的旅程中,见证"教"的蜕变。期待未来继续携手,以语文之名,共同编织更有温度、更有深度的教育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