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蓄能促成长!朱艳高中体育与健康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暑期深耕学习强素养
2025年09月15日 发布人:体卫处 撰稿人:明小利 摄影:明小利


暑假时光,是教师沉淀自我、充电赋能的黄金时期。朱艳高中体育与健康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全体成员,以书为友,以读为乐,围绕体育教育理论、运动与大脑科学、教育本质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读,形成了一批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温度的读书心得。从《运动改造大脑》到《体育教学方法论》,从课程标准解读到教育梦想探寻,成员们在字里行间汲取智慧,为新学期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注入新思考、新动能。


解码运动与大脑:解锁体育教育新维度


《运动改造大脑》成为工作室成员暑期阅读的“热门书目”,多位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不同角度解读运动与大脑的深层关联,为体育教学打开新视野。


蔡野老师以“运动处方——当因材施教遇上神经可塑性”为核心,提出教育公平的新内涵:“不应止于给予相同资源,而应提供适合学生神经特性的发展工具。”他认为,在运动与神经科学的交汇点,能找到因材施教的未来形态——通过评估学生独特的大脑运作方式,借助科学运动打破生理限制,释放每个学习者的潜能。“当教育者像教练一样思考,当教室与运动场界限被打破,便没有‘笨’学生,只有未找到适合大脑成长方式的学习者。”这一观点,为个性化体育教学提供了科学支撑。


拥有6年健美操执教经验的彭家龙老师,在书中找到了教学实践的理论共鸣。“以前带学生练基本功、打磨动作,只关注技能提升,现在才明白背后的神经科学意义。”如今,他的健美操课堂新增“大脑分享”环节,学生们分享的“跳操后解题思路更清晰”“情绪激动时跳操能快速冷静”等反馈,让他更加坚信:“我们手中的健美操编排图,也是重塑学生大脑结构的蓝图。”他表示,未来将继续以运动为“营养素”,让健美操课成为学生神经可塑性的训练场,培养兼具强健体魄与强大心智的青年。


李青峡老师则聚焦运动对大脑的生理改变,她在心得中提到,书中关于“运动刺激多巴胺、血清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分泌”的研究,让她重新理解了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前以为运动只是帮学生释放精力,现在才知道,是运动从生理层面改善了他们的大脑状态,让他们更有活力、注意力更集中。”这一认知,让她未来的体育教学更注重“身心协同”,力求通过科学运动,同步提升学生的体能与心智。


作为高三体育教师,敖森老师的感悟更具针对性。他认为,《运动改造大脑》颠覆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偏见,为高三体育教学提供了重要指南:“高三学生压力大、学习任务重,科学运动不仅能缓解压力,还能提升学习效率。”他计划在新学期,将书中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方案,帮助高三学生在紧张的备考中,通过运动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明小利老师则从生活视角出发,强调环境与社会支持对运动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她引用书中案例——“社区增设健身设施后,居民运动率提高25%,心理健康指标改善”,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运动融入生活”:“家庭可设小型运动空间,社区可建步行路线,学校可组织团体运动,通过多方合力,帮学生培养终身运动习惯。”


刘尧老师的心得充满哲思,他写道:“人类最精妙的思考仪器,本就该在运动中淬炼重生。正如远古智人在追逐猎物时点亮智慧火种,现代人的认知突围,依然要靠肌肉收缩唤醒沉睡的神经元。”在他看来,运动不仅是“健脑”的手段,更是人类进化基因里的“元代码”,唯有让身体动起来,思想才能真正“飞翔”。


聚焦教学实践:夯实体育教育理论根基


除了运动与大脑科学,工作室成员还将阅读重点放在体育教学方法论与课程标准解读上,为教学实践筑牢理论基础。


黄勇老师研读《体育教学方法论》后,深刻体会到体育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融合”。他在心得中写道:“体育教学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而是要结合先进理论与实际学情,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未来,他计划以这本书为指导,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与其他教师分享交流,共同推动体育教学事业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贡献力量。


张庆老师则从《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研究案例》中找到教学革新的“密码”。他认为,这本书打开了他对体育教育的新认知:“体育课不只是锻炼场所,更是人格培育的沃土、思维生长的原野。”他表示,将把书中的理论与案例融入教学,通过实践检验、完善教学方法,让体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助力场”。


吕舟老师聚焦《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强调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根与魂”。“再次研读这本书,让我更清晰地把握了高中体育课程的育人目标与实施方向。”他表示,新学期将以课程标准为指引,精准设计教学方案、组织课堂教学,确保体育教学不偏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核心目标。


张霁老师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提出体育教育应从“技能中心”转向“生命关怀”。他认同书中“批判传统体育教学过度强调技术标准化”的观点,倡导通过结构化、游戏化教学,让体育课成为“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终身运动习惯的场域”。同时,他还关注评价体系改革,认为应建立“关注个体进步、参与态度和社会行为”的多元评价方式,让体育教育真正回归“人的全面发展”本质。


探寻教育本质:点亮体育育人初心


彭港与赵欣两位老师,则通过研读《教育,让梦想成真》,重新审视体育教育的育人使命,从教育本质层面深化了对体育教学的理解。


彭港老师着重关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在心得中写道:“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家庭教育排在首位,关乎孩子的行为习惯、人格塑造与价值观形成。”他认为,体育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技能,还要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不拿孩子对比,多鼓励、多关注进步,帮每个孩子找到专属的成长路径,成为最好的自己。”


赵欣老师则对书中“教育是生命唤醒、灵魂滋养与梦想托举”的观点深有共鸣。她特别认同“教育从家庭开始”的论述,认为“父母是孩子人格塑造的第一雕塑师,餐桌上的对话、闲暇时的共读、困境中的陪伴,比刻意的教育投入更能浸润心灵”。她表示,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注重“以爱为土壤,以尊重为阳光”,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生命的活力,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此次暑假读书活动,是朱艳高中体育与健康特级教师工作室“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理念的生动实践。成员们在阅读中碰撞思想、凝聚共识,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为新学期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储备了丰富的“智慧养分”。未来,工作室将继续以阅读为纽带,以实践为落脚点,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模式,让体育课真正成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活力舞台”,为高中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上一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沙坪坝校区行政党支部组织观看《南京照相馆》
快 捷 访 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