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1-22日,我校邀请教育专家李晓凡为师生及家长做了四场报告。李晓凡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将理论融入实例之中,讲座内容妙趣横生,同时亦发人深省。
讲座一《开好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工作必备素养》
如何把小事做好,又怎样做到德育工作无小事,李老师以《开好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工作必备素养》为主题进行精彩讲解。李老师首先示范了一节以“不败的花季”为主题的班会课。这堂课以中国少年作家、诗人吴子尤的故事贯穿始终,主题鲜明,导向性强,满满的正能量很切合当下中学生的需要。课堂上,李老师用视频引入,配以轻音乐讲述故事,引导我校班主任们体验、感悟、交流。李老师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结合老师们的感悟,巧妙地设计提问,并用她丰厚的人生阅历为老师们解读主题,触动心灵,让主题深入人心。随后,她从什么是主题班会、班主任素养、主题班会样例、开好主题班会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等方面深度剖析了班会课的教育意义。让在场的老师们懂得了班主任必备素养,这种素养要求班主任因材施教,这种素养需要班主任把小事做大,在细小的班会课堂发现人生真谛。
讲座二《不败的花季》
李老师以“不败的花季”为主题为我校初二年级全体师生上了一堂发人深省的班会课。这堂课以中国少年作家、诗人吴子尤的故事贯穿始终,主题鲜明,导向性强,满满的正能量很切合当下中学生的需要。课堂上,李老师用视频引入,配以轻音乐讲述故事,用同龄人的故事引起在场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乐观面对生活苦痛,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学生们积极思考李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踊跃回答,整堂课氛围活跃,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讲座三《内化师德》
学校的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的发展,师德为本。提高教师修养,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引领教师钟情于教育事业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在师德建设中普遍存在简单化、表面化、形式化倾向,师德建设难以奏效,甚至事与愿违。3月21日下午,教育部专家组成员李晓凡全校教职工带来了师德建设的独特见解——《内化师德》。
李老师首先对“师德内化”进行了内涵阐释,她认为:师德内化是教师启迪自我心灵、完善人格素质、追求人性完美的过程。其本质上是真、善、美和品行、情操、境界的有机结合。其理念的支撑点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主体”共同形成,在于创造的、建设的、独立的、和谐的、完善的人生。那么,师德如何内化呢?李晓凡老师认为要有三力合一,即内在有张力、潜在有魅力、外在有活力。
随后,李老师就三力合一的实现途径进行了讲解。做内在有张力的老师,要善于学习,做有能力自由批判独立思考的人,要学会生活,做理性从教而又感悟生活的人,要勤奋工作做有独立人格而又溶于社会的人。做潜在有魅力的老师,需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心贴心交流。在精神品质上、能力素质上、思维方式上互相渗透。做外在有活力的老师,要建立起超越自然,又溶于自然的完美人生,不断地学习,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具有广博的知识,成为能力型人格教师。最后,李老师特别强调,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用心不用手段,做学生心灵领航员,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用教师的独有魅力、人格、风韵,去感染、启迪、塑造学生。
李老师娓娓道来,清晰、简单、幽默、和风细雨,充满智慧,生动有趣,掌声笑声不断,真正做到了润师德于无声,全校教职员工都聆听了这场精彩的报告。
讲座四《青春期的有效碰撞》
3月22日晚上,宏帆中学家庭教育讲座在宏帆礼堂举行。讲座中,教育专家李晓凡老师用视频《母亲》引入,配以阎维文的演唱,在场所有家长顿时鸦雀无声。李老师通过提问:“你会爱孩子吗?你怎么爱孩子的?”和家长们互动,引起共鸣,在体验、感悟、交流中娓娓道来。李老师用她丰富的人生阅历告诉家长们: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决定孩子成败的一定是家庭。完整的爱既浅显又深刻:感性的爱就是浅显的爱,是人的天性,是本能,它不可取代教育;理性的爱才是深刻的爱,它需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它需要教会对自己负责,它需要爱的力量来支撑。李老师的每一个理念都触动着我们的心灵,让在场的老师和家长们深受感动。
李晓凡老师简介:
李晓凡老师是哈尔滨市卫生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省学科带头人、省师德先进工作者,是教育部专家组员,全国德工委理事、班主任及师德研究中心副主任,还担任国家规划教材、德育活动课教材主编,被评为全国十五科研课题先进工作者。
(供稿:黄大东、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