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有更多的人生可能
2017年11月20日 发布人:重庆八中 撰稿人:重庆八中 摄影:重庆八中

 

    当我们在有着初冬寒意的早晨来到北京三十五中的校门口,古色古香的灰墙红瓦已经让这座中学的底蕴扑面而来。三十五中建于1923年,其前身为“志成中学”,校门口的顶部镂空地雕刻着三十五中的校训。天气晴好的时候,一入校门便能看到地面上阳光投射的校训。

        生涯教育与素质拓展中心的董主任将我们领到学校的生涯课的教室,无比坦诚地详细向我们介绍了三十五中的生涯规划理念和课程。董主任告诉我们,学校不以分数衡量老师和学生,学校希望每一位孩子在这里通过体验、探索,最终为自己的未来选择人生的方向。三十五中采用行政班和走班相结合的方式,这样的模式使得学生依旧有归属感,有班级的团体意识,但是又尊重了学生的多元选择。学校的首席导师还有三位导师做助手,一起管理和教育班级的30个孩子,确保每一位孩子都能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教育。陈立老师说,记得前几年在导师的带领下细致的分析中美教育教学方式的区别,感觉到东亚国家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是两个极端。三十五中在走班制的现实情况之下,坚持了班主任(首席导师)这一角色,这对于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及集体荣誉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为了更好的指导孩子进行课程选择,对孩子进行更细致的德育工作,这样既适应了新的形式,又保留了我国的优秀教育传统。

       董主任给我们介绍了生涯统领下的五制改革:学部制、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学长制。这些改革已经在学校实行,并且卓有成效。王宜老师感慨,职业生涯教育这条路上,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帮孩子孩子认识自我,认识外部世界,最重要的的是自己做决策。专业化,多样化,各司其职的同时,协调统一,这样的教育给了孩子更多空间,给了孩子更多选择。

        罗鸿老师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对于学生初中选课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高中想更换其他的科目。在初中几年的课程又怎么去弥补?若不能在高中更换,那在初中所做的决定分量是否也太重了?董主任的解答是,不是每所学校都在实行走班制,而初中生的生涯规划重在体验和探索,是为了让他们以后高中的选择有初步的认知和体会,初中的学习任务和内容并没有因为走班而减少,不能过早砍减孩子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

        董主任详细给我们介绍了学校的游学课程,介绍了课程中学校为了让孩子游有所学、学有所思、思有所获,对每一条线路都进行了设计和打磨,确保孩子的游学是课程,是教育本身的需要,而不是出去玩。游学课程注重学科融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并且评价很多元化。从行前家书到教师家长反馈,再到学生互评,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课题汇报,无一不体现了游学教育的目的性。

       让曾英老师热泪盈眶的是学生贵州山区的生涯体验,她说:“学生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次温暖的相逢,成为了学生一生难忘的经历。原来,生涯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更是让学生找到为此创造奇迹的动力。贵州山区游学,让生在城市的孩子写下这样的文字:珍惜我们拥有的一切条件,因为中国还有那样一群孩子!我们的奋斗能为他们创造出更好的条件,能使人民幸福。这样的教育,恕我词穷,真伟大!”

        我们一行在校园里看到了准备游学出发的孩子,看到了学生各种不受约束的发型和打扮,钟洁老师感慨,因为学校秉承让学生未来成为在社会上有用的人,而不是单纯追求分数的宗旨,所以孩子们在校园里对发型、服装、课程以及自己的未来都有绝对的选择权与自由度。这种自由,对于教育非常重要。

        我们还参观了位于三十五中校内的北京金帆艺术厅,看到一群孩子正在为下一场的演出化妆做准备,看到鲁迅先生和他兄弟的故居,看到《四库全书》的影印本陈列室,看到写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先生的塑像,看到了十大高端实验室,这样的校园文化,我们被深深地震撼。正如黄东方老师的体会:“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每一块砖瓦都镌刻着时光的足迹,每一个角落都彰显着老北京的底蕴,却大胆践行着教育的变革和创新!”

    我们的教育需要我们思考的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做的还有很多,教育,我们一直在路上!

 

上一篇:我校徐柳君老师荣获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