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汉风唐韵,聆大师妙音,览西安古城,树德育新风。初冬时节,重庆八中宏帆中学班主任团队一行14人在刘剑平校长的带领下远赴西北教育重镇西安,参加“2018新时代学校”德育转型与专业化创新型班主任高峰论坛”。德育团队“走出去”,德育新知入心来。
一、漫游三秦之地,巧抓德育契机
11月22日,当德育小分队抵达咸阳机场时,冬日的陕西,阳光正好。迎着明媚的阳光,带着满心的期待,他们来到了参观学习的第一站——秦始皇陵兵马俑。
匠心独运,军阵肃穆,千人千面。跟随讲解员,队员们边听边细细思考。2千年前,大秦帝国的手工艺人是如何创造出如此奇诡多样的兵马俑?这个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博物馆蕴藏着太多的不解之谜,也饱含这中国祖先最精湛的技艺。“工匠精神”,这是小组队员们在参观过程中提到次数最多的词语。是的,对艺术效果的执着追求,铸就了大秦帝国让世界肃然起敬的手工神话。这些尘封在历史长河中的伟大手工艺人,用“工匠精神”诠释了璀璨的中华文化。
作为德育工作者,班主任们未进课堂,先受震撼。踏上厚重的三秦之地,学习无处不在。正如班主任工作,不分时间,不分地点,随时随地便是教育契机。人生经历便是一本大书,经历越多,越能博古通今,越能真正感受文化的力量。
二、聆听大师妙音,振奋德育精神
11月23日上午八点,美丽宽敞的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来自祖国各地的德育专家和班主任们齐聚一堂,论道切磋,开启中学德育新篇章。
(1)张国宏:“难得清醒”话德育,理性治班有窍门
第一堂课,题为《让相遇成为美好》。主讲嘉宾是《德育报》的张国宏社长。张社长从清代文人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引申到当代班主任应“难得清醒”。保持理性是班主任带好班级的基础,张社长建议大家做好三个方面:
班主任应理性看待自己,班主任的责任应该是“教书育人,成就自己”。
班主任应该拥有足够的自信与阳光,做人生路上的政治家、教学家、教育家、生活家、艺术家。
班主任应该拥有足够的自卑和向上。“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德育亦是如此,循序渐进,方能有所作为。
(2)秦望:妙语妙解微班会,走心德育惊四座
第二堂课,题为《微班会创意设计与实施》,主讲嘉宾是“8+1工作室”创始人秦望老师。“8+1”意为8小时工作时间+1小时业余时间,该工作室从事新时代的德育工作,“微班会”就是其中重要的课题。“微班会”,即微型班会,其突出特点就是“小、快、灵”,打破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抓住德育契机,将德育细化。
秦望老师创造性提出“班主任修炼手册”,涵盖十二个方面。 即日常管理、 文化建设、特殊学生、管理班级队伍、活动组织、主题班会、家校共育、沟通艺术、心理辅导、案例分析、课程开发、专业成长。这既给班主任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又完美地构建了班主任德育的完整体系,令人击节赞赏。
(3)郑英:“三境”塑自我,“三有”造英才
全国知名班主任郑英老师在当天专题讲座《教育,是向美而生的事业》中,细致地分享了她班主任的“三境”与“三有”。
班主任修炼需三境:始境,形境;又境,气胜;至境,格胜。 优雅的外形、由内而外的书卷气、志存高远的人生格局是班主任的自我修炼秘笈。“三有”即有趣、有品、有情。
让学生做一个拥有生活情趣的人,让学生做一个品位的人,让学生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塑造自己,塑造学生,德育是一场修行,向美而生,砥砺前行。
(4)冯恩洪:“胸中有书、眼里有人”,从“教书”到“用书教”
11月25日,著名教育专家,人称“南冯北魏”之一的“南冯”冯恩洪老师为大家传道解惑。冯老师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保持着对教育的赤子之心。“我们不需要胸中有书但却目中无人的老师。”“教无定法,但教有常法,没有规范的创新的站不住的。”“要从教书变成用书教。”“德育就是规范+责任,规范培养习惯,责任培养智商。”在这些掷地有声的呐喊背后,我们看到冯老师对于教育本质的深入思考。大道至简,大音希声,或许我们的德育工作本就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正本清源,方能再创新天地。
(5)百家争鸣,博采众长
除了上述四位老师的精彩讲座,我们还聆听到了钟杰老师关于青春期男女生的思考,她自出心裁,自主开发了一套完整的青春教育课程,令人拍案叫绝。陶春芳老师则把视角投射到班集体内的人际关系问题上,把人际关系疏通,班级建设无往而不利。高飞老师结合自己的赛课经历,分享给大家一堂完整班会课的须注意的各个细节,值得借鉴。
三、见贤思齐、再赴征程
11月25日下午,为期四天的西安学习之旅就要画上句号了。夕阳西下,冬日暖阳斜照,德育小分队的老师们倚窗沉思。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如何践行新时代的德育工作?
我们该将自己塑造成怎样的教育者?所有这些问题,都伴随着落日的余晖,直入内心,肆意激荡。
于是,当德育小队返回重庆时,大伙儿不约而同拿起手中的笔,记录着此行的点点滴滴,饱含深情的反思随之横空出世。能在行动中学习,能在学习后反思,这就是八中人无可比拟的务实精神。下面,就请欣赏老师们的学习反思吧。
胡波:西安之行,冯恩洪校长的一番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的学校到底要培养怎样的人?人渣,人手,人才还是人物?这个问题看似复杂,实则很容易回答。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在课堂上的体验相关:课堂上,学生是难受,忍受,接受还是享受?”在我看来,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人才甚至人物,我们必须在课堂这个主战场上有所作为,要授学生以娱,授学生以语,授学生以欲。只有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才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和挖掘学生无限的发展潜能。
杨义红:钟杰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我们理应设置一系列的班会课,教学生扮演好人生路上最重要的“角色”——恋人、家人、父母。
王雅琪:我们很容易避而不谈的地方,但却又是学生应该的必修课。德育工作无回避,这便是我最大收获。
李畅:“难得清醒,是好故事的开始。”学习的结束,是落实的开始。
何佳谦:感谢八中给我们创设如此优异的学习平台,感谢前辈大师们的谆谆教诲。知识无限,德育无界。未来,塑造孩子,成就自我。
李珂:“教育不是童话,但需要童话的浪漫。”带孩子们去领略美,参与美,创造美,美美与共,世界从此不同。
黄斯妍:此行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自己的局限且拥有了为之努力的动力。未来的路很长,我和学生的成长将成为我这一生最宝贵的记忆。
马雨:最美的教育,在于师生间的相互倾慕和彼此成全。向美而生,教育本该如此。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属于八中人的德育求索之路还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