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可望,思维生辉。2025年4月9日,重庆八中教育集团举行的名师论坛暨精品课初中数学专场活动以一场别开生面的数学探索拉开帷幕。詹立民老师以“折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为题,带领学生走进折叠的几何世界。在动手实践与逻辑推演的碰撞中,师生共同感受数学的严谨与灵动。这不仅是生动示范课的呈现,更是一场关于数学教学如何落实“以生为本”,激发思维的深度研讨。
詹立民老师正在授课
课堂环节层层递进:准备阶段,詹老师通过视频介绍现代社会中折叠的案例、意义和价值,随后提出课堂学习目标,邀请学生演示折叠三角形特殊线段(角平分线、高线、中线)的过程;从中点切入,引导学生拓展到中位线研究,再通过折叠原理推导平行四边形并完成逻辑证明;继而又以”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进阶,启发学生尝试折叠矩形、菱形等特殊平行四边形;最后将延伸思考内容留给学生课后探索。
学生积极动手折纸
课堂展示结束后,初二年级谢倩老师从课堂引入、流程设计、活动组织、师生互动等维度作出专业点评,重点指出:这堂极富感官体验的实践课,通过多维度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践行生本理念——鼓励学生大胆分享创意,敏锐捕捉思维闪光点,通过及时追问深化几何思维层次。该课生动展现了”以学定教"的设计逻辑与启发性教学的艺术。
谢倩老师评课
初一年级王天元老师深入剖析课堂内涵:课程精准把握学生认知规律,通过巧妙设计的“明暗双线”架构(明线为特殊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暗线渗透轴对称性质),在螺旋式上升的知识框架中培养了空间想象力。教学环节的回顾总结与反思提炼,更凸显出精品课的示范价值。
王天元老师评课
詹立民老师在专题讲座“基于’以生为本’的初中数学课堂实践——《折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课例研究”中,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杜威教育思想系统阐释生本理念。通过对比传统教育模式,提出教学三环节转型:备课需从“经验判断”转向“学情支撑”、课堂应注重动态生成与深度探究、课后要实施分层巩固。强调学科教学应突破能力、边界、场景的“三维融合”格局。讲座更升华提出:生本理念不仅是方法论,更是师者应秉持的教育哲思与文化自觉。
詹立民老师开展讲座
詹老师专题讲座后,高中数学教研组长罗毅老师在《初高中”几何”课程对比》专题分享中,立足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剖析学段差异:初中以“演绎证明+运动变化+量化分析”为框架,而高中则侧重“几何直观+代数运算+向量应用”。通过直线垂直平面判定等典型案例解读方法演变,揭示初中侧重欧氏几何直观与高中代数化思维的差异,提出构建“融合式贯通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倡导通过学段衔接强化学科整体认知。
罗毅老师作专题讲座
活动最后,付英校长在总结时提出五维度分享:一是强化校本教研价值转化;二是实践知识建构型课堂,培养高阶思维;三是践行终身学习理念,提升育人素养;四是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过程评价;五是深化课程资源整合。特别强调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实现深度学习,让核心素养在真实情境中落地生根。
付英校长总结发言
折叠之间见数学之妙,思维深处显教研之诚。从一张纸的几何变幻,到生本理念的深刻诠释;从课堂教学的形态革新,到初高学段的融合探索——这场以"折一个平行四边形"为媒的教研盛宴,不仅演绎了数学的逻辑之美,更激荡出教育者共研共生的智慧火花,为数学教研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程灿老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