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1日上午,重庆八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音乐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于渝北校区艺术楼举行,集团内各校音乐教师全员与会。本次活动以“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习发生”为核心主题,聚焦新课标背景下音乐学科“演唱、演奏、识谱”素养培育与审美情趣提升的双重目标,深入探索以任务驱动教学实现美育测评落地的实践路径。
教研活动由音乐教研组长邓君彦老师统筹主持,采用“课例展示-评课议课-主题引领”三段式教研架构,旨在通过真实课堂案例解析与理论研讨,共探音乐课堂在新艺术课程标准下的创新方向,为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型提供实践支撑。
本次研讨会上,音乐教研组对宏帆中学郝建杰老师和龙兴中学傅红力老师拟选的课题进行论证,充分结合了授课教师的个人风格,以及学生的兴趣点,并以新课标为落脚点分别选择了人音版音乐教材八年级上册《沃尔塔瓦河》和人音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国》。
第一节课是郝建杰老师的《沃尔塔瓦河》,在课例展示环节,郝老师运用歌唱《黄河》的方式进行导入,自然过渡到斯美塔那的交响诗。之后让学生完整聆听歌曲,分段聆听歌曲。在欣赏时还注意了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演奏三角铁和风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生跳波尔卡舞,增加上课的互动性。在最后,郝老师结合时事,将斯美塔那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冼星海《黄河颂》的家国情怀相呼应,引导学生在乐声中感悟“音乐无国界,赤子心相通”的深层内涵。
第二节课傅红力老师的《中国》,在课例展示环节,傅老师运用自弹自唱的方式进行导入,再引到同一个作者所创作的《中国》。之后让学生聆听歌曲,并进行分段学唱。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五线谱识读不熟练,即使调整策略,先教认五线谱,再带入歌词。在拓展环节,运用中国的流行乐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最后,以师生共同完整演唱《中国》而结束课堂。
在评课议课环节,两江八中杨姝老师强调音乐教学应立足宏观视角,避免过度细化理论,让学生在聆听与体验中自然感知亮点。数据谷中学刘晴老师则提出对教学目标分配及课堂体验比重的思考,关注教学节奏与学生接受度。宏帆中学曹旭康老师指出音乐课应贯穿爱国情怀,实现美育与价值观的融合。
在主题研讨环节,邓君彦老师以“深化美育评价体系,探索校本化实践路径”为主题,聚焦重庆八中音乐课程的系统化构建与艺术测评协同机制展开深度解析。
首先,课程建设与教研机制;系统介绍八中音乐课程建设的四个阶段,涵盖课程体系迭代、组织形式创新(高中“选择性必修+校本选修”走班制)、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及教研组专业化建设。特别强调了分校区协同备课与集团化研讨的“双轨并行”机制,依托“帮带计划”赋能教师梯队成长。
其次,美育评价改革实践;提出“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改”策略,对标艺术测评标准,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思路推动课堂改革,重点夯实学生歌唱表现、器乐实践、视唱素养三大能力。总结了“课程-教学-测评”三位一体的校本化实践框架,强调美育评价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度融合。
然后,经验辐射与未来展望;系统性梳理八中音乐教育在发展方向、实施模式及质量标准中的探索成果,为集团校提供可迁移、可操作的范式参考。
最后,邓君彦老师以“聚力”“卓越”为结语,号召全体音乐教师坚守教研组“教研出色、活动出彩”的优良传统,凝聚团队合力,持续精进美育实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