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
最美人间四月天,名师闪耀论教研——重庆八中名师论坛高中生物精品课活动
2022年04月15日 发布人:教科室 撰稿人:陈兰

4月的沙坪坝校园,草色青青黄葛新,一景一物皆清明。重庆八中“名师论坛暨精品课展示”活动生物学科分场在2022年4月12日的春色里顺利开展。基于“优化学习策略,变革学习方式——‘双新’‘双减’背景下精品课堂教学研究”,高一年级的赵心怡老师给参会的老师和学生们以及云校师生们呈现了一堂课题为“减数分裂—精细胞的形成过程”的精彩生物课。出席本次教研活动的有党委书记卿知人、副校长付英、副校长梅家烨等,八中全体生物教师以及云校所有教师参加此次活动。

1_调整大小.jpg

2_调整大小.jpg

《减数分裂》是必修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第一节的内容,该节内容既承接了必修一中《细胞的增殖》的“有丝分裂”的内容,“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又启下连接了《受精作用》,是为《受精作用》的教学提供铺垫和基础。本节内容较抽象,涉及到的细胞内的生理变化多而杂,学生学习难度系数大。赵心怡老师通过精细胞和卵细胞相遇结合成受精卵的视频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接着针对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方式设问,制造新问题与旧知识之间的冲突,进而为解决新问题找到新途径而引入减数分裂。在讲授减数分裂的过程时,一反传统的正向推导的教学方式,跳出教材既定的设计框架,借已有的知识搭建脚手架,从减数第二次分裂逆向推导减数分裂的过程,再过度到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设问,用层层递进的问题驱动学生类比、推理、总结、从而呈现完整的减数分裂的过程。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可谓精彩纷呈,思维跌宕,妙趣横生。值得称道的是,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赵老师极其敏锐地捕捉到了学生的错误行为,这为教学提供了及时而生动的情境资源,让学生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来源和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这些正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最后,在精细胞形成后,通过一系列的变化变形为精子。为加强思维训练,教师提供了精细胞变形过程中的结构、物质变化等相关资料,让学生分析精细胞变形的意义,并为后续受精作用的学习做好铺垫。整节课堂节奏流畅,实践丰富,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老师们和学生们都面露悦色,满载而归。

3_调整大小.jpg

课后,生物组教研组长荣海老师对赵心怡老师的课堂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该课程非常符合“双新”背景下新课改的理念,尤其赞赏课堂设计中的逆向倒推减数分裂的过程,他认为此举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惯性,在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上是一个巨大尝试和创新。荣老师指出学生在推导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染色体变化时中出现了疑难,赵心怡老师能及时回归教材,真正做到“不是单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他同时提出:学生在推导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时,有的学生将颜色相同的染色体分配到同一极,这时教师可以点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规律,为后面解释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留下伏笔。

4_调整大小.jpg

高一年级李俊丽老师表示从赵心怡老师的课堂中学习到了很多教学方法,提炼出了很多教育智慧。她非常欣赏赵老师采用了模型构建的方法来突破该节内容的重难点,这对于老师们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赵老师在备课时,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使得呈现出来的课堂设计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新教材和新课堂,她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她在研究了新旧教材的变化后,更赞同新教材关于染色体“交换”的概念。概念的变化是新教材的一个特点,我们应该去研究为什么改,改的目的是什么?赵老师的新课堂也践行生动高效,她极其善于引导、点播学生,通过设问循循善诱地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整个课堂实现了新时代对“快节奏、高思维、大容量”的课堂要求。她还认为课堂的高效性应体现在学生的反馈上,学生能够讲得出来,能够做得出来,能够分析得出来。她也通过赵老师的课堂重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她表示今后会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后,她从新老师的角度期望,教师应该给学生带来一些新鲜感,可以是教学方式上,教学工具上,教学材料上,情境设计上等等,让老师和学生长期处于“教与学的蜜月期”。

5_调整大小.jpg

高二年级王敬文老师说: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后续知识的学习是有决定成败的意义的,本节课的内容不能正确地全面地掌握,后面的知识可能就是一团“浆糊”。赵老师善于制造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新知识的渴望。赵老师的课堂设计打破了既有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数量的变化。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解知识的实质,纠正理解的偏差,从实践中学习知识,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新的实践问题,因果循环,螺旋进步,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6_调整大小.jpg

评课环节中,梅家烨校长给老师们做了如何使用教材与如何把控好课堂两方面的指导:第一,教师一定要研究课程标准,源于新教材的编写是围绕课程标准展开的,学科命题的思路也是围绕课程标准来进行。课程标准还提供了一些关于课堂设计的建议,有极强的借鉴意义;第二、教师要详细地研究新教材。对比新旧教材的变化,如模块的移动,核心概念的改变,实验内容的增减,课后习题的变更等;第三,主动研究不同版本的新教材,如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等不同教材,去分析不同的教材如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第四,研读配套的教师用书,分析教材编排和递进的逻辑结构,解读课堂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第五,课堂上加强对教材的使用,立足教材,回归教材,善用教材;第六,教师应该思考在“双新”教学背景下,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思维动力,如何通过课堂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非常重要。赵心怡老师的课堂做到了这几点,她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的思维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本节课的思维量是足够大的,学生是学有所获的,课后更是恋恋不舍的,他认为这节课是一堂成功而精彩的课堂。

最后,赵心怡老师就《双新背景下高一生物学选课与走班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纷呈且引人深思的交流与碰撞。她从“选课与走班的缘起”、“生物学选课与走班教学的现状分析”、“高一生物学选课与走班教学的个人思考”三个方面来分析和分享了高一选课和走班教学的心得。在筹备讲座前,她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抽样访谈法,对320个学生和部分老师进行了调查和交流,得到丰富的数据,充分详实地说明了选课的时间,选课后班级的组织模式,并对我校学生选课比例和选科组合在近四年的变化做了精彩的归纳总结。同时对学生的走班现状作了详实的描述、对学生选生物和不选生物学科的原因做了独到的分析。最后,她从学校的顶层设计、学科的发展,教师的走班管理等方面分享她两年走班教学的经验,令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人间四月芳菲尽,名师论坛硕果丰。在这个既清且明的四月,八中教师们的积极探索和深邃思考凝聚成一股智慧的清流,将注入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心底,为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转变不断提供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不竭动力。这种智慧是爱,是暖,是希望,是比人间四月天更美好的未来在与今日的天光云影共徘徊。


上一篇:新旧对比,洞析教材改革理念;交流解惑,落地学科核心素养——化学名师论坛暨精品课展示活动